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国的地理国情现状是怎样的?家底刚被摸清。历时三年多投入了五万专业技术人员,绘制出来了我国的第一份全覆盖、高精度的地理国情图。今天在直播间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程鹏飞,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若梅。
我们知道,这次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全国性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我们想先问一下李维森副局长,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进行这样一项工作,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李维森
地理国情是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基本国情,是通过地理和国情发生关系,通过地理来表达我们国家山水林田湖地表覆盖各种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要把生态文明的工作做好,就必须要准确、系统的掌握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说为什么做这项工作,也是我们近些年来测绘地理信息的保障服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愈感到它越来越迫切了。这种新的服务模式、新的服务产品就接上来。比如说,我们为水利普查提供了测绘保障,为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提供了测绘保障,当时我们提供的,从全国来说就提供了1:50000的地形图,但是水利和国土的需求完全不一样,我们提供的成果是一样的,满足需求度就要差一些。所以,在我们的测绘产品上要考虑发生一些变化。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我们现在空天地一体多源遥感影像获取能力大大提升,国产遥感卫星、航空摄影、无人机、应急监测车、激光扫描车等,可以实时快速获取覆盖我国地表的各种状况。这样地理国情服务就摆到了议事日程。所以,地理国情普查是一个急需的。这是根据需求来说。
第二方面是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就要为生态文明更好的服务上去考虑。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一个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测绘提供了当前最有效的供给,极大地扩展了测绘过去的成果、手段。
第三方面,因为地理国情的数据出来以后,可以通过地理的数据和经济社会信息相结合,和人文信息相结合,开展基于地理空间的综合统计分析。过去我们的经济数据,如果和地理数据不结合,只知道它的量,不知道它的分布,和地理数据结合之后,知道它的空间分布了。如果我们再和时间概念结合起来,就知道它的时间顺序了。把地理国情数据和经济社会信息、人文信息等结合起来,会派生出很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决策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在几种需求的环境下,在党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地理国情普查就开始了。当然这项工作,我们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只是承担方,这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工程,2013年2月份,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文件,我们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了三年的实践,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以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了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普查工作报告和相关普查成果。经国务院批准,我们4月24号正式向社会发布了这个成果。
这个成果发布以后,它的意义应该说还是深远的。一方面,我刚才说了,在我们普查成果在制作和完成的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生态文明方面的需求,比如说现在国家在开展空间规划编制,不管是市县空间规划、还是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现在都认为地理国情数据为空间规划编制可以提供非常有力的数据和技术保障。再一个,现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也是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另外,现在党中央也提出来,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过去关注的重点是gdp,现在关注的是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是向好的变化,还是向坏的变化。自然资源很多要靠我们地理国情普查的数据来反映。
同时,统计部门统计的是经济社会、人文的数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地理方面的指标,长期全面系统的统计还没有。所以我们也是通过普查和今后的监测,每年可以把地表的,按我们这次普查的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详细的面积多少、分布怎么样、变化情况全部能够反映出来,所以,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主持人
我们了解了整个宏观背景之后,我们也注意到,这是第一次我国的地理国情普查。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来,这才是第一次的国情普查?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之前我们一直没有来从事这样的工作呢?
程鹏飞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说,过去我们的技术达不到,现在很多技术有突破。我们现在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很快,从数据的获取、采集、处理,到服务,方方面面的技术攻关都有突破。过去是达不到的。第二个方面,从需求上,因为过去我们方方面面,包括国家的经济建设的规模、程度,对于这方面的需求还没有达到如此迫切。现在不同了。现在需求上来了。尤其党中央提出了很多国家战略,正是这些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测绘的服务保障能力要提升。因此,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说是这样。
刚才我讲了技术上。我们这次国情普查,使用了我们国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过去是没有的。现在我们用这种技术,做我们的影像纠正,甚至外野核查、轨迹记录等等,最高精度可以达到一、两个厘米的精度。对于影像过去没有中国自己的卫星,比如20年前,我们可能用国外的影像,比如30米分辨率的tm影像,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国产影像,从两米分辨率一直到优于1米分辨率的国产的都有。从数据的获取角度我们也有突破。其三,我们大量的测绘科技攻关有很多成果。为保证这次地理国情普查,我们测绘的科技工作者开发了很多系统,数据影像统筹平台、影像解译系统、要素自动提取、分类这样的系统,专题性的监测的系统,统计分析系统、还包括数据库管理、应用服务系统等等,这些我们科技上的进步,也能够保证这样一次国情普查能够顺利完成。
主持人
总的来说,天时、地利、人和,到达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了。我们知道这次普查一共花了三年时间,动用的人力是五万多技术人员。可以说,人工的规模还是很大的。这么大的技术人员在里面,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整个普查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来做到精细普查这样一个国域面积?
刘若梅
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实际上2013年2月28日,但是我们整个普查的准备工作是从2011年开始的,前期做了大量的设计、实验,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就这些方案来说,我们征求了有关部委的,也是我们潜在的用户的意见,同时多轮的专家论证,从试验来说,我们做了两期的实验,第一期做了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开展试验。每个省至少要完成2000平方千米的试验区的数据生产采集,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方案,紧接着,我们又在另外没开展试验的2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又做了一定面积的试验,最终确定了方案,在这个基础上才开始了全国性的培训、生产工作。
在整个普查的过程,历时三年。相对来说还是很快的。因为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参与的人员,我们是有资质单位,要求是乙级以上资质单位投入的大概是将近5万人,400多个单位,有的省,像四川省有180多个县,投入的力量,一个省就有40多个单位在省里面作业,云南面积都比较大的省,工作量都比较大,地表覆盖情况又比较复杂。对这些人员,怎么能让他们对技术方案、技术标准的理解、执行上保持统一一致,同时,技术方法又熟练,又能达到对软件使用相对统一,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培训。首先是培训省里面的技术骨干,再由质检人员,同时再由他们再培训本省的这些技术人员,每个阶段都有培训,总共培训人次达到了18万多次。这些手段使得我们人员素质,我们还编了六本教材,省里面结合它的具体实际,又有自己的一些培训材料。这样使得人员在技术水平、技术能力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整个生产管理上,我们又采取了一些,刚才两位领导谈到了一些技术上的手段,管理上的手段,使得整个生产的进度、进程能够在我们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在质量控制方面,也是突破了以往的一些做法,有作业单位自己的自查,有我们质检单位的抽查,还有中间一些技术人员对技术问题召开一些交流会,利用互联网,对比较标准的答案,让大家都理解,能够统一认识等等很多的手段,使得大家能够步调一致,五万人整个能够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保证一个比较高水平的作业,使得我们最后取得的成果能够高质量,符合我们的技术要求。
主持人
费时费力,工作量大,技术又很复杂,覆盖面又广。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又获得了哪些成果呢?
刘若梅
从几个方面。昨天发布会也看到了,有公报。我们这个公报的成果,是在我们采集的数据基础上汇集、分析完成的。我们普查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几个核心的数据库。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相应的评价分析报告,现在只是公布了一部分,是作为基本的信息。后续还有很多综合分析的信息,以及结合不同的专题应用的需求,做的这样一些评价分析报告。这是一类。另外,还有相应的图件,可以发现我们测绘部门公布的报告,可能和有些公报不太一样,我们是图文并茂的,这些图也是利用了我们这样一些普查成果数据,来制作的,使得大家在理解这些数据上更直观,更能够有一个印象,我们国家的种植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范围,我们整体的地表覆盖情况是什么样的复杂的程度。当然,后续可能各个省都会发布自己的成果,会有一个更详细的信息,通过省人民政府陆陆续续公布出来,有一些具体的应用,可以结合这个来做。
此外,这些成果,我们沉淀下来,摸清家底,这个家底只是第一期,我们后续,陆续的还在做每年的动态变化的监测。维护这样一些成果,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也是考虑到常态化监测的需要,刚才李局长提到的,有了时间的变化,信息在里面,多期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从信息系统里面随时查询调阅,做相关的分析。各部门需要共享平台都靠这个系统来支撑。
主持人
我们知道有了这些成果以后,可能更为关心的,这些成果和老百姓会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从成果当中来享受到它的利好呢?
程鹏飞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这个成果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关系非常密切。这次普查是精度高、覆盖广、真实客观的一次普查。这些普查成果,在普查中间,乃至普查结束,都已经或正在或者将被很多部门应用。同时,它也为老百姓服务。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前两年国家启动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土地是否确权的准确,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据我了解,我们这次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很多都已经用上去了。许多省利用我们地理国情普查生产的正射影像和其他卫星影像数据,用于识别土地的边界,通过切分,发给老百姓。有些省份甚至还用了我们普查的航空影像,比如0.2米分辨率的数据,为土地确权登记服务。
我再举一个例子,和老百姓非常有关的。2016年7月份在武汉发生了一次强降雨,是自199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降雨。当时武汉测绘研究院就利用我们普查获取的一些普查成果,向市委市政府及时提供了相关的数据,他们制作了梁子湖、牛山湖高水位渍水区域,利用我们普查的成果,如数字高程成果,制作了这些数据和图件,为政府减灾救灾方案制定,以及灾后的评估,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支持。应该说和我们老百姓关系非常密切。
主持人
关系非常密切的不止这一点,我们知道测绘地理信息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现在去哪不知道位置,打开手机地图,方位细化到每一个小街小巷都可以给你标注出来,这是后方的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未来地理信息服务如何进一步服务百姓生活呢?
李维森
这些年测绘地理信息发展非常快,过去测绘地理信息是军方,主要是在军方应用,后期我们作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在开展这个工作,基本上没有企业。也就是由于需求的不断扩大,或者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现在成长出的一大批企业做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这样就出现了导航服务、位置服务,手机里的地图,大家现在都体会到了,刚才你也说到这个了,非常方便。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就要提供更多的基础性的测绘地理信息的保障,而把广泛应用的这些事情交给企业去做。企业和老百姓去接口,企业和老百姓去对接。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我们政府部门方面应该做些什么。一方面,对我们现在的基础测绘的工作做了进一步提升,要开展新型基础测绘,在过去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范围做进一步扩大,服务方式做一些变化。我们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普查完了以后,每年要开展一次监测。同时,应急测绘和航空航天遥感测绘,以及现在正在启动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就是我们从政府部门的角度,供给进一步扩大。第二方面,我们推动供给和应用,就是基础性的向应用发展,要靠企业。企业和老百姓接口。有一部分这些数据以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服务找到。我们想到哪去吃什么好吃的东西,手机上就可以查到。行就不用说了,交通导航现在是地理信息服务更广了。由于产品丰富以后,我觉得肯定会派生一大批的地理信息的文化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和现在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对地理的了解,来进一步融合,进一步结合。
这次地理国情产品出来以后,除了过去的测绘服务,大家最简单说是提供地图,地情服务,信息量非常大,地表的现状,任何地方都能够展示出来,你在哪一块,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了解到地表现状的情况。再一个,现在成果图文并茂,过去是以图为主,但是没有文字的配合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分析。第三步,我们有了统计分析的功能。对任何一个县、一个市,随时提供查询信息,就可以把指定区域的山水林田湖的面积分类统计出来,统计很快。由于这些内容的丰富,我觉得在广泛的应用中,要靠我们很多的企业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国务院提出来的双创,来和老百姓结合,老百姓有需求。
主持人
空间很大,测绘地理信息不但跟我们有点之间的联系,还有面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它的结果会服务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的建设。
李维森
这些就更多了。
主持人
又是如何来进行服务,和这样连接点的串联呢?
程鹏飞
我们普查成果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京津冀,还有雄安新区。这个确实是服务到了。而且这也正是因为我们普查的一个目标,也就是为国家实施重大战略服务。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在境外,我们测绘主管部门进行了天地图网站服务的建设,这个就是中国自己的地理信息网站,类似于谷歌。我们获取大量的影像,不断放在天地图上。对于境内,通过普查获取到大量的高分辨率的清晰的卫星的影像,也都在不断地放到这个网站上,为老百姓服务。我们“一带一路”在境内涉及的陕西、宁夏、甘肃,以及青海、新疆,五个省(自治区),大概涉及面积236万平方千米,我们在这个“一带一路”区域完整获取了相关的地表覆盖数据,可以进行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主要基础设施的分布,地质环境稳定性,我们获取了这三方面重要的成果,服务于“一带一路”。比如说,我们生态空间分布统计分析成果,就可以用于“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评估评价,基础设施这样的空间分布,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可以用于开展建设规划,以及确定今后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的监测成果,我们这些方面的成果,也可以用来“一带一路”区域开发规划的制定。比如,我们的交通、公路、铁路建设,我们需要选在地质稳定的地带。现在已经有的交通设施,它们今后运行的安全是怎样。
对于京津冀方面的服务,正好京津冀协调发展也是我们国家一个重大的战略,我们通过地理国情普查,又结合监测的成果,结合其他一些专题数据,比如说交通的、人口的、气象的,还有污染企业法人的这些数据,就在京津冀这一地带获取了多期的大概有21.7万平方千米区域多期的数据,什么数据呢?空间生态环境的数据,这些地表沉降的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很好地用于京津冀协调发展。比如说我们也获取了污染源分布的数据,这个就直接被发改委使用,用于宏观决策和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空间环境生态数据成果用于环保部的水资源的承载力的分析评估十点工作的支撑,地表沉降的数据用于城市规划方面的评估、规划,以及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等等。
对于雄安新区,它也是落在我们京津冀这个地带,这个地区我们也获得了相应的成果数据。这些成果数据无疑也会为雄安新区今后的新区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分析和评估等等方面发挥它的作用。
主持人
我们知道现在第一次普查已经完美结束了,下一步的工作又会是什么样的工作重点?第二次普查会在什么时候?
李维森
第一次普查圆满收官了。按照国务院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以后,要求我们开展常态化的监测。因为普查是为监测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本底数据,在这个基础数据上,每年发现它的变化。所以,我们按照国务院要求,现在开始了常态化监测,去年是试验,今年等于全面铺开了。也是全国各省大家一块参与。对常态化的监测,我们怎么考虑呢?把它分两类。一类叫基础性的监测,等于是我们对地表进行全覆盖的基本变化情况的监测,就是地表的任何地方,数据都要获取到,变化都要发现到,变化的结果都要在我们的图上、数据库里面反映出来,这是基础性的。这个是全国一盘棋,大家一块来开展。我们目前考虑是每年一次,但是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今后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表,可能要有不同的频率、不同的周期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这也是进一步细化的,这是往前发展的。
除了基础性的监测,我们每年还开展专题性的监测。所谓专题性的监测,刚才程院长也说到了,我们针对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相关部门业务管理需求需求这个数据,我们就要提供及时的保障服务。比如无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哪里有需求,我们就针对这个需求快速做一次监测,和以前的数据做一次比对,发现变化的提供需求,我们把它作为专题性监测来考虑。国家考虑国家重大战略,如果是跨区域战略,涉及省里参加,国家和地方一起做,不跨区域的,地方测绘部门根据省里的发展战略,确定一些专题性的监测。专题性的监测是及时保障当前的需求。这个主要围绕着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展、综合部门的需要和重大工程上的需要。有的需求非常迫切,很快我们就做出来,做出来以后,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马上就对决策、对管理发挥作用了。这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考虑。
另一个方面,按照测绘法的要求,新修订的测绘法目前正在人大审议,在这个里面专门有一个条款,对地理国情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丽副总理在领导小组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希望我们尽快起草地理国情监测条例,用行政法规来规范监测工作。我们今年已经列入我们局里的立法调研计划里面。出台地理国情监测条例,我觉得在这个条例里面,可能就考虑到监测和普查的关系。一般性的普查大概是十年一次,如果监测非常精细,实际上相当于每年一次,是不是要有一次全面的普查都不一定。我现在还说不准,也是在研究中,等条例出台,就明确了是不是要开展第二次普查,还是年年监测,专门性的普查不一定开展,只要监测。因为我们基础性监测就达到了这个普查的要求,但是它的成本和人力要有很大的下降,就不像第一次普查这么费劲。我们在科技方面也在研究自动发现变化关键技术,因为我们现在有测绘卫星,测绘卫星每年可以多次覆盖全国。通过多期影像比对,自动发现变化以后,对变化快的就监测频率快一些,每年一次的监测,应该说可以起到对整个地表变化情况的全面的了解。
主持人
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针对着我们的需求,环境的变化,都会做调整。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框架下,依法治国显得特别突出,我们还了解到,关于测绘法修正案最近正在经过人大审议,会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正呢?
李维森
测绘法这次如果人大审议通过,是第二次修正。1992年测绘法出台,2002年也就是出台十年以后修正了一次,这次是15年修订的。这次的修订,首先一点,我们在研究和向人大汇报,向法制办汇报的过程中,整个的过程目前五个方面的变化稍微大一些,一个就是地理国情,过去法里都没有这个内容,地理国情作为测绘的一个新的服务的模式和服务的成果、服务的产品,在测绘法里面专门有一块,就是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保障服务。这是一个新的内容。第二方面,对于卫星导航定位,一方面为我们国家建立整个国家的坐标系,位置服务必须要有坐标基准,过去的坐标系比较落后,现在的坐标系技术各方面发生很大变化,以卫星定位基准站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基准站建设已经完成。除了为我们坐标系的建立发挥作用,同时还有很多提供服务功能,可以接收数据、发射数据,这个功能很强。在这个里面也涉及到一定的安全。所以,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维护、统筹、协调和管理也是这次测绘法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三个方面,突出当前的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应用。在我们这个领域内,我们在积极地推动,但是,还满足不了需要。所以,在共享和应用方面又有一些条款来支持它,使它更好地来发挥作用,服务好。
第四方面,关于地理信息的安全。地理信息的安全监督管理,这是很重要的。大家可能都知道,地理信息过去是军方用的,测绘是侦察兵的眼睛,测绘数据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地理信息数据对于国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对地理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也是纳入到这次法里面的一个重点。
第五方面,体现当前的放管服简政放权,国务院的这个精神在我们测绘里面也有充分的体现。
大概这五个方面,测绘法做了比较大的变化。适应党的十八大的要求,依法治国的理念。
主持人
来到共享时代,通过这样一种普查测绘,让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百姓,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发展。今天非常谢谢三位为我们带来的分享,今天非常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相关新闻: